Categories
促進學校合作與溝通

家長教育、肯學敢做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博士

在家長教育的路途上,筆者最愛聆聽家長們分享管教子女的心得和反思,彼此交流和鼓勵,是最立體的家長教育內容。世界上沒有要求家長必須考試合格才可生兒育女的地方,大家都是邊做邊學,後知後覺,慢慢地成為了「有年資」的家長,兒女對你有期待,社會對你有要求,家長自覺也不能躲懶,紛紛學習子女管教的理論和技巧。

記得有一位爸爸分享如何處理讀中二的兒子要求買球鞋的訴求。他對兒子說會給他四百元,兒子當然覺得不夠用,但這位爸爸告訴兒子四百元是可以買到一對球鞋的,如果覺得不夠,那就自己想辦法好了。最後,兒子買到心儀的球鞋,但代價是省下早午餐錢買回來的;他說兒子買到新球鞋雖感開心,但同時也經歷了挨餓的日子,以後也會想清楚才會買東西。這位爸爸表示心裡當然會感「肉赤」,但想到要兒子明白追求物質要量力而為的道理時,也要狠下心腸,讓兒子好好體會。

又在一次主講如何培養幼兒子女的自理能力的講座中,有一位K3學生的媽媽分享兒子總是依賴她收拾功課。久而久之,兒子對她的依賴越來越多,在痛定思痛後,媽媽嘗試應用從家長講座學回來的,她告訴兒子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媽媽不再為他收拾書包,也有心理準備兒子因此被老師指責欠交功課。事情如預期中發展,兒子為了不再被老師責備,唯有親力親為,每天自行收拾書包;雖然兒子暫時未必明白自理責任的重要性,但他已開始著緊自己的事情,不再依賴媽媽的「幫忙」,而這位媽媽也不再為兒子做出無建設性的幫忙和照顧。

畢竟,課堂學習是愉快的,但實戰應用卻是招招入肉的,當中苦樂參半,在應用子女管教技巧的同時,也是挑戰著家長的個人價值觀和人生經驗,家長也要有平衡心態和自我反思的覺醒,這正正也是家長教育的目的。

Categories
促進家長身心健康

火爆型的父母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遇上火爆型的父母,孩子很容易會變得畏縮、寡言,沒有自信;但亦有孩子會學了父母用惡型惡相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當然這兩種模式都不利於孩子的性格發展!父母能改善火爆的性格嗎?

性格傾向生活壓力

人的性情實在有先天的部分叫我們不能忽視。與孩子的不同特質一樣,有些父母的脾性就是較敏感,反應又急又快,而適應能力不太高。這類型的父母在進入了生兒育女的階段時, 往往亦是在事業發展上衝刺的時間。因為他們的適應能力不高,他們很容易因環境的變化、工作的需求,為自己在事業上的升遷,在適應上產生很多焦慮,要花很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應付。 在家裡,孩子的種種不同性情、各樣成長的需要,本身就給了父母很多挑戰。所以,性子急而適應能力不高的父母,很容易按捺不住,便發大火以宣洩不安的情緒,及嘗試以此控制局面,令環境回復原狀,減低自己的焦慮。

原生家庭的創傷

有些父母本身的性情並不急躁,但若在他們的成長中經歷很多被忽略、辱罵,令自尊及人格受貶損,這些父母很容易將孩子不聽話,扭計,發脾氣等行為,視為對自己的否定,觸及自己在成長中的創傷,而變得情緒不穩,動輒大發脾氣。父母往往分不清楚此刻的火,原來有很大部分是來自過往的傷害而產生的過敏狀態,只將發火的因由歸咎於孩子的行為,以致對孩子產生不合比例的情緒反應,及過度懲罰孩子。

與配偶不和

性情急躁的父母,在夫婦的衝突中較難冷靜下來處理矛盾及差異,令夫婦關係緊張,家庭氣氛不和。有時他們用一些快速卻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暫緩了衝突後,將問題棄之一角,不了了之。當夫婦間的怨憤日積月累,無法釋懷,在孩子犯錯時,父母會將種種負面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傷害孩子的説話衝口而出,造成更複雜的家庭問題。

父母需要自我觀察

若父母承認自己的火爆脾氣正在摧毀著家庭的和諧及阻礙著孩子的性格發展,那麼父母要做的不是其他,而是要將注意力聚焦到自己身上,仔細地觀察自己在情緒、思想和行為上的過程及變化,就好像拿自己的眼睛出來看著自己一樣。他們要問自己這些問題:「究竟我在想些什麼?」「我為何如此說話,如此反應?」「這件事觸動了我什麼神經?」「我生氣是因為現在發生的事嗎?或還有其他原因?」「我在借題發揮、宣洩情緒嗎?」

家,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較安全宣洩情緒的地方。但脾氣過於火爆的父母, 實在要學習好好控制情緒。若他們能自我觀照,用心去察看自己,當不難發覺自己反應太急,說話太重,分辨不出過去與現在的感受、生氣的對象是孩子或其他人。如果在當下能夠區分這種種,就是改變的開始了!

Categories
促進兒童健康、愉快及均衡的發展

如何培育富安全感的孩子?

撰文:美國遊戲治療協會註冊遊戲治療師(督導)註冊社工陳子慧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安全感謹次於生存需要之後,是人類第二個基本需要。兒童如安全感不足便會出現很多行為問題。因沒有足夠支持放心去探索世界,亦沒有足夠信心相信有人可以提供安全的保護,於是便以不同問題行為發出誤導訊號以表達情緒需要。很多時家長以為孩子有行為問題便更加嚴厲地管理行為,但往往適得其反,令孩子的情緒需要更不被滿足。

多年的研究均發現安全感建基於與照顧者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調整情緒的能力較高,會自己解決問題,有較高的自尊心及同理心,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及能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但如何可以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卻是很多父母的困難。

瞭解孩子的需要

孩子有時需要自己探索世界,運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有時卻需要父母的幫忙去調整情緒。父母要知道何時放手,何時伸出雙手提供擁抱與支援需要仔細地觀察孩子的需要。年幼孩子於公園玩耍時會走得很遠,想要自己探索世界,較年長的會在父母監管功課時表現不悅,都是需要父母放手支援探索的需要。但當孩子跌倒痛哭又或者是因不懂做功課而困擾流淚時,便需要父母協助調整情緒的時候。

與孩子同在

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通常會嘗試儘快想辦法處理。但與孩子同在卻是孩子最需要的,而且最能夠有效協助孩子建立調節情緒能力。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只需要陪伴孩子,接納及同理孩子的情緒,講出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覺父母的接納與明白是安全依附關係的基礎。

作個堅定掌控的父母

父母會以為明白孩子的感受便失去掌權能力,但正正相反的是,父母其實需要在明白孩子的情緒感受同時掌控限制才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如要離開公園時孩子因不捨而發脾氣,父母可以明白孩子感受,同時也要堅定離開。或者孩子因感到功課困難經常拖延做功課的時間,父母可以明白孩子的困難但同時需要執行拖延做功課的後果。所以,溫柔而堅定的父母才能讓孩子感到安全。

瞭解自己的成長如何影響自己當父母

我們從父母學習如何當父母,也同時背負著童年的包袱。當我們於與孩子相處上出現困難時,或多或少都與我們自己的成長有關。有些父母自己成長時父母因忙於工作而沒有時間陪伴,當自己成為父母時便會付出更多時間給自己的孩子,但當時間付出了卻要面對孩子仍然有很多情緒而自己卻沒有情緒被滿足及瞭解的經驗時,面對孩子的情緒時便可能受自己的情緒影響而未能滿足孩子的需要。所以,父母先瞭解自己的成長如何影響自己,然後才可於與孩子相處時重新調節自己,細心觀察及回應孩子的需要。

Categories
認識兒童發展

如何有效獎勵孩子?

撰文: Pario兒童‧親職教育中心

童年與家庭,對一個人有著深遠的影響,作為父母是如何影響孩子成長?如何培養孩子的好行為和好品格?是否正確而有效地使用獎賞和鼓勵呢?

別把對孩子的愛變獎勵

經常聽到家長把「如果你乖,爸爸就錫曬你」這句說話掛在嘴邊。家長以為這是給予正面的獎賞,鼓勵孩子的正面行為,但媽媽陪、爸爸錫不是應該無條件的嗎?絕不是乖巧才值得被愛錫啊!孩子的自我價值不應該與自己的行為或成就劃上等號。

別把原有的習慣變獎賞

有家長會說:「如果你乖,星期日我哋就去公園玩啦!」當孩子表現得「不乖」的時候,家長便取消孩子原來去公園玩樂的時間,讓孩子學習承受後果。雖然這算是教養的方法之一,但如果孩子本來每天就有去公園的習慣,家長卻把「去公園」作為獎勵,這還算是獎勵嗎?這只是繼續每日的恆常習慣而矣!當然,如果孩子不是常有機會去公園,這個獎賞對天性愛玩的孩子便十分吸引了!

清楚說明獎勵與好行為

獎賞是必要的!但家長要精心設計或選擇,最理想的獎賞是能吸引孩子的丶是與日常不同的。例如:每天都只去公園30分鐘,但今天可以多玩15分鐘;每天都只吃一種餅乾作茶點,但今天可以吃兩種。在獎賞時,家長要明確地告訴孩子獎勵的原因「因為你『自動自覺收拾玩具』,爸媽很欣賞你,所以今天獎你『多一塊餅』」,讓孩子具體明白什麼是好行為,也了解好行為與獎勵的關係,有持續表現好行為的動力。

給予無限的支持和鼓勵

孩子往往需要成人在旁支持和鼓勵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和勇氣去嘗試;有時候,家長給予了很多鼓勵,但孩子仍沒有預期中的敢於嘗試,有時候家長會因失望而衝口而出說:「抱咗你咁耐你都唔肯試,咁我唔抱你、唔錫你喇!」換來的,是孩子哭得更大聲更不願嘗試;即使孩子被逼完成了,但內心卻多了一道傷痕。所以,家長要給予孩子無限的支持和鼓勵,告訴孩子:「媽媽對你有信心,下次再嘗試,你會做得到!」要相信當孩子儲夠鼓勵的能量,便會踏步向前。

或許,家長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既不願做虎爸虎媽,又避不開社會的競爭,有時會感到迷茫,但謹記尊重孩子的天賦特質,讓你的欣賞和鼓勵陪伴他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