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促進兒童健康、愉快及均衡的發展

競爭會找上我?不要把孩子鍛練成考試機器

撰文: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心理諮詢師程衛強先生

筆者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已有一段時間,發現坊間不少機構和父母的價值觀已經扭曲,受苦的卻是下一代。同時,筆者亦明白父母所承受的壓力,因為坊間的競爭也許太大了。

筆者的教育理念,是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小兒的興趣班絕對不少,也有參與公開的比賽,但全都是他自發參加的。我沒有強迫他學習,我做的只是讓他多接觸不同的事物,從「玩」的角度去讓他感興趣。當然,不是每一件讓他接觸的事,他都會有興趣,但也不要緊,世上好玩的事頗多呢!

以學琴為例,有一次他走到家中附近一間琴行裡面試玩,從此就愛上了彈鋼琴,然後嚷著要學。可是筆者沒有立即讓他學,而是讓他有更多的接觸機會,讓他肯定了再學。雖然他已經學了超過一年,但連一級也沒有考。因為筆者認為他的興趣不至於能應付考試的壓力,亦不想令他對音樂失去興趣。

以普通話朗誦比賽為例,在小兒唸K1時,老師挑選同學參加比賽,他回家後表示雖然也想參加,但老師沒有選中他。媽媽對他說:「如果你想參加,你要自己告訴老師呀!」K2時情況一樣,他回家後也有告訴我們,我們的回答也是一致的。到了K3時,老師又再挑選同學出賽,也是沒他的份兒(老師一般都不選父母都說廣東話的同學)。可是,這次他舉手了,還大大聲的說:「老師,我都會說普通話呢!」於是老師要他在班上說幾句,便成功入圍了。自此,他樂於參加比賽,拿到了獎牌他固然會高興,但當然也會有失敗的時候,我們就會和他檢討,讓他有面對失敗的心態。筆者想,就是這份成功感,讓我們的下一代自發地去參與、嘗試。

又以打乒乓球為例,因為家人的一次教會旅行中,孩子在營地跟爺爺玩過乒乓球,於是又嚷著要學。當然,筆者也沒有一口答應,只買了一雙乒乓球拍跟他在公園「切磋」一番。到真正讓他學習時,他很用功,學了幾個月,終於可以跟教練搓近2 板,成績算是不俗吧?

學習發自興趣 提升自信

所有的學習都發自興趣,不是更好嗎?這是筆者的理念。

筆者明白幼稚園要面試,但「訓練」方式卻大相徑庭。筆者也有舉辦面試班和適應班,而且成功入讀名校的學生也不少(近76 %受訪學生能考入全港首50名幼稚園或重點學校/國際學校),但用的卻是活動及遊戲,令孩子開心之餘,也能提升他們的自信。

我們都愛下一代,家長忍心將他鍛練成為考試機器嗎?

Categories
認識兒童發展

拖字訣 培育子女耐性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香港是一個物質豐盛的社會,但由於資源過於豐富,當子女在生活上有所需求時,父母就會火速地給予他們充足的供應,讓他們有著持續的滿足。但是,家長太快滿足子女的需要,會對他們有產生不良的影響,未能鍛鍊他們的忍耐的能力,久而久之耐性也會變得有限。

活用生活情緒 培育子女耐性

把享樂或生活上的需要推遲,是培養情緒智商(EQ)的重要環節。假如父母習慣很快就滿足子女的需要,但卻埋怨子女的耐性差,其實這種評論對於子女並不公平,因為他們的耐性只是未經培育而已。

究竟怎樣才能把子女的需要推遲呢?要訓練子女的情緒智能,秘訣就是「不用反籐條,也不用蝦條」,即既不需要使用體罰,也不常使用獎品,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去磨練出來,培養出孩子的耐性、等候的能力等等。家長可嘗試參考以下的例子:

例一:當父母與子女上茶樓的時候,不需要讓子女喜歡吃甚麼,便立即吃甚麼。父母可要求子女吃完一籠點心時,再等 5 分鐘後才吃第二種點心;又或者是每次當子女想吃一籠點心前,要先等父母吃了一部分才可以吃。如是者,父母與子女輪流吃點心。

例二:當子女要求父母買玩具時,父母不必即時買給子女,可向他解釋留待幾小時、幾天或一星期後才購買,要求子女耐心等待。

例三:當子女從街上回到家中時,不要讓他們隨心所欲地立即開電視,必須要求他先把鞋襪放好,喝一杯清水,坐在沙發上等 3 分鐘後,才可以開電視。

例四:當子女與父母出門時,不要讓他們立即衝去按升降機的按鈕,父母可要求他等待父母一同出門,一同步行到升降機前,才可按掣。

父母要堅持和有信用 鍛鍊子女智能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父母必須好好利用生活細節上的「拖字訣」,使用拖字訣並不代表否定或拒絕子女的需要,而是不即時給予滿足而已。父母要注意的是,當使用這些拖字訣時,必須言出必行,無論子女撒嬌也好、發脾氣也好、哭也好、大叫也好,都要堅持著「拖」的原則;另外,父母也要注意要「有口齒」,答應了子女的事就必須要做。

另外,當子女提出要求時,父母可要求子女解釋理由,不但可以訓練子女的情緒智商(EQ),更可訓練他們的智能(IQ)。只要在子女的生活細節上多下一點功夫,就能夠有效地幫助子女鍛鍊情緒智能,各位父母不妨一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