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促進兒童健康、愉快及均衡的發展

應該感恩別人肯「出口相助」

撰文:張傑醫生

這個年代,父母對孩子的保護,比以往任何一個年代都會有過之而無不及。原因可能是子女的數目下降,以及大家的生活質素改善,所以父母對子女的看管,不但時間多了,照顧的範圍也廣泛得多。在這種保護(可能是過度)下,往往會讓孩子很自我,並且漠視其他人的重要性。在父母的角度,自己一定有所偏心,面對自己孩子的寬容度較高。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父母自己會為孩子提出藉口解釋。這種人之常情的做法,卻有機會讓孩子變得放肆。所以,在左右做人難的境況下,若果有人肯「出口幫教」的話,父母都應該感激。其中以下是「重要人物」。

老師
老師是面對孩子最長時間的其中一個人。我們寧願老師在平日與孩子相處時,直接指出孩子的對和錯。這種直接的訊息可以好好讓孩子「入腦」。有時候,面對負面的批評,孩子當然會不開心,但是卻可以令孩子知道大家底線是甚麼。故此,父母應該感激老師嚴格的教導,最好不要隨便投訴老師的苦心。

長輩
許多長輩對自己的子女可能是很嚴厲,但對於隔了一代的小孩子,一般都會變得很寬鬆,甚至比孩子的父母更甚。不過,長輩的地位和做人經驗其實比任何人還好。所以,他們「讚一句」比其他人的勸告更為有效。問題是,他們是否願意做壞人的角色。如果肯,父母應該感激他們的協助。

醫護人員 醫護人員一向是被人較為尊重。但同時,孩子卻對醫療的程序較反感。所以,在診症和治療時,孩子的反應往往是一個好的教導機會。如果醫護人員(包括醫生和護士)肯在孩子不合作的行為時作出指導,孩子必定會較為明白。雖然不一定馬上改正,但是在這人生學習過程中,必定有所幫助。 路人甲 有時一些沒有直接關係的旁人,在孩子行為不恰當時,若果能夠馬上指出,能夠達到當頭棒喝之效。對於在場的父母親,可能會有點尷尬,但是想真一點,這對孩子的行為是有好處的。 在處於成長學習期的孩子,在適當時候是有好好的教導,尤其是行為上有偏差時。所以,若果父母不願意做「醜人」時,若有其他人肯出聲糾正,我們是應該感恩和感激。
Categories
促進兒童健康、愉快及均衡的發展

教兒最重要是價值觀

撰文:資深幼兒教育顧問莫萊茵小姐

近年親子悲劇的新聞屢見不鮮,根本原因在於親子關係、家庭成員血脈相連的親情和個人在家庭責任的角色上,出現嚴重偏差。結果令怨恨、推卸出現,更無力對抗負面意識,甚至想透過傷害他人而令自己得到解脫。

孩子走上正路 依靠父母灌輸價值觀

父母雖然心痛,但始終沒有辦法回到過去,重新與子女建立親愛情感,修補重視家人血脈相連關係的價值。人亦無選擇父母的機會,只有珍惜緣分。但是,父母可以把握現在,讓孩子知道你是世上最無私的,好好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溫柔和溫暖。因為我們不知道何時不在孩子身旁,能夠幫助他判斷的、預防孩子行差踏錯、抵禦負面誘惑的,只有父母平日教導他的價值觀和親子關係。為人子女的,要明白不論家庭生活順逆,都是一種恩賜與鍛煉。人在鍛煉中會變得更精壯,是無比珍貴的成長元素。

當我們看到其他家庭和別人人生的悲劇,警剔我們堅決不走他們同樣的路。同時,若父母了解到當自己離世時,就只有一生的智慧、文化和為子女建立了的品格留給子孫。此刻,家長們對子女有甚麼期望呢?筆者願:「只要當一個好人。」而故事教育就是帶給孩子重要的價值觀和交流、建立親子關係的好途徑。

  1. 親情可貴 自小累積親密感

父母必須努力從孩子小時候便累積親密感,以下的媽媽能把握孩子對安全感的需要,示範了建立親密感和同理心的重點:

一天, 2 歲的寶寶突然舉起雙手,腳指蹺起,似乎非常渴望有成人的愛護。我們一般說這行為是「撒嬌」,可是爸爸說:「抱BB啊,好吧,先站好比爸爸看。」此刻,寶寶轉向媽媽身旁,再次舉起雙手,腳指蹺起,露出非常渴望呵護的神情,媽媽便立即把寶寶抱入懷,並說出感人和無私的說話讓爸爸知道:「啊,爸爸媽媽的愛是不需要小寶寶乞求的、愛是任何時候都有的,而且我們沒有太多日子能夠如此親密,就讓小寶寶感受我們的愛吧。」以上的故事讓大家細味為人父母之價值、角色和回應。

另外,筆者有數個促進親子關係和故事教育的小貼士跟大家分享:

  1. 讓孩子從你的行為中了解你對事情的價值觀、觀點和回應方法
  2. 不要讓孩子害怕你叫他,或使他感到煩擾,包括每次只有考驗或完成你指派的任務
  3. 家長式訓示方法只適用於危及健康或生命的情況,否則只需要提出預告後果,讓孩子碰釘後,以平常反應回應孩子的憤怒和痛楚
  4. 當孩子主動告訴事情時,要多引發他說出觀點,提出假設代入另一個角色,分析情感和想法,以增加同理心
  5. 多製造共同學習機會和話題,讓你與孩子有相同感受及經驗
  6. 如孩子投入在故事中的回答有價值觀的偏差,如暴力、復仇等傾向,需要表明爸媽為此而感到傷心,然後要引導孩子想出合情理的解決方法或放下事情的好處

總結而言,每人都有感情和心理滿足的需要,要讓孩子從感情與認知中平衡成長,父母必須修身方能齊家,父母本身要有判辨的能力,並懂得孩子整個人生的價值:是福樂與貢獻,孩子才能在你的身教和言教下,承傳及散播愛的使命。

Categories
促進兒童健康、愉快及均衡的發展

遇見「錯配」的孩子,是家長成長的契機

撰文: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及全球職業發展師賴舜薇

孩子出生的時候,人們喜歡討論他的長相,將他與父母哪裡長得相似作為談資,議論他遺傳了父母哪些漂亮的外觀。 大一些,脾性出現的時候,也喜歡探究他的個性到底像了誰。

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相處,一般都比較容易,因為個性、喜好上的類近,心也容易走得近,如果孩子與自己性情相近,當家長的,似乎也容易些。 但上帝好像喜歡和我們開玩笑一樣,往往給我們「錯配」了孩子:活潑外向的媽媽收穫安靜內斂的女兒;脾氣暴躁的父親面對多愁善感的兒子;不懂玩樂的媽媽遇上享樂主義的兒子。

來求助的父母共同點都是與「錯配」的孩子有相處困難。他們不能接納孩子的天性,不能理解孩子的做法,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調教自己的孩子。

那位外向活潑的媽媽向我「投訴」:「女兒做事磨蹭,畏手畏腳,在外不敢交朋友。 」她百思不得其解:「刷牙有什麼難的? 上英文課有什麼怕的? 認識其他小朋友,有什麼好害羞的呢?」為甚麼她女兒一點都不像她,卻像那位優柔寡斷,內向膽小,無所作為的父親呢? 說著說著,她已經間接告訴我,她的問題是不接納自己的配偶,是將對配偶的不滿嫁禍到他們的女兒身上。所以,問題不在她女兒,而是在他們的夫婦關係上。

那位脾氣暴躁的父親不得不前來「討教」,是因為他兒子只和媽媽好,不和他好,他深愛兒子,不希望兒子長得像女孩子一樣,多愁善感,哭哭啼啼,孩子越大 ,他越著急。 但辱駡、嚴令之下,孩子不但沒有變得堅強,反而出現更多退縮,圍著媽媽不肯離開。 明白之下才明白,原來這位父親,就是在棍棒和辱駡聲中長大的。 他以為自己的堅強來自於這樣的教育,而不曉得,那些造成他心靈傷痛的經歷,已經成為他的內隱記憶,影響著他與兒子的相處。

聲稱自己不會玩樂,不需要玩樂的母親對一門心思只有玩的兒子束手無策。 她說兒子對待學業馬虎大意,對待玩樂卻持久專注,如何讓兒子扭轉對學業的態度呢? 我對這位母親的報稱感到好奇,什麼人會不喜歡玩呢? 尋求快樂是每個人的天性,為何她堅稱自己是不需要娛樂的人呢? 原來她小時候也貪玩的,但卻受到母親的嚴苛管教,不許她「浪費」時間。 她的生活裡面漸漸沒有了玩伴,纏著和母親玩的時候,她的母親在遊戲中依然嚴肅認真,對她當仁不讓,於是她常常輸,也常常傷心,漸漸地,她就厭惡玩遊戲了 。 她的母親「成功」塑造出一個「不喜歡」玩耍的她,一個看起來堅強,專注學業的她,但同時也塑造了一個刻板、自卑、缺少快樂的她。 難怪她不懂跟天生快樂的兒子相處了。

原來上帝為我們「錯配」孩子,是別有用心。 祂想我們在與孩子相處的挫敗中,反思自己與配偶、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從而理順這些關係,化解這些心結。

家長對孩子的不接納,就是對自身的不接納,對孩子沒有信心,就是對自身的不自信。 籍著照顧「錯配」的孩子,父母感到困難,繼而察覺到自己的痛處,在治療師的協助下,開始自我探索之旅。 他們理清、理順自己的家庭關係,並從中獲得重生和成長。 孩子是天生的,沒有錯配的,讓我們善用這種成長的契機吧!

Categories
促進兒童健康、愉快及均衡的發展

學習以智慧解決問題

撰文:八爪魚家長趙公梃先生

媽:「如果媽咪被 Gruffalo(卡通片裏面的怪獸)捉咗入森林,點算好?」

熙熙:「我會煮飯請 Gruffalo 食,因為 Gruffalo 吃飽飯就不會吃媽咪啦﹗而且媽咪說要吃了飯可以食餸!」

以上是太太跟熙熙的對話。我甚為欣賞熙熙的創意,但最開心還是他嘗試以智慧去解決問題,而不是馬上想到要以暴力直接消除阻礙,例如去打低,甚或打「死」Gruffalo 再拯救媽咪。或者去找警察拘捕 Gruffalo,之後拯救媽咪等直接的方法。

Gruffalo 捉走媽咪是因為肚餓,有何不妥?解決辦法是否一定要把牠消滅呢?讓Gruffalo 吃飽,牠自然會放走媽咪了﹗互相包容大家的生活模式,不一定每事都要你死我活。我要求孩子有自己的立場,但同時要學會包容別人,包括別人的言行,甚至錯處,倘若不認同別人的所作所為,那就以自身的言行或論點去把對方說服吧。以智慧去解決問題,總比動輒以各種暴力處理為佳,雙贏的辦法總是有的,只是在於各方有否盡力去尋找方法。

聚焦利益不以立場為先

筆者曾讀過一本有關談判技巧的名著,名為《Getting to Yes:Negotiating Agreement without Giving In》,此書介紹 5 點「原則性談判」(Principled Negotiation) 技巧,非常有用。其中一項是「聚焦於共同利益,而非立場」(Focus on interests, not positions)。在今天社會上各種對立裡,若各方能以大眾利益為先,各自立場為後,不再因你是左所以不能右,因為立場不同就要互相對抗,非要一方勝利為止,你的立場或支持你的一方縱是勝出,社會代價又是多少呢?大眾利益是否因為你的立場勝出而有所增加?

Categories
促進兒童健康、愉快及均衡的發展

有誰共鳴?一個孩子的心聲

撰文: 家庭動力輔導心理學家莫黛琳

筆者是在一個社交情緒小組裡認識 W 的。當時,W 只有 11 歳。在小組裡,雖然 W 會「跟風」做出一些不守秩序的行為,但他卻是小組裡最能夠明白別人行為背後情緒的小男孩。而且,他也能夠在別人面對情緒困擾時,主動提出幫助。小組完結後,他的媽媽要求我單獨面見 W。自從升上小四以後,W 的成績大為倒退,從初小的全班名列前茅,跌到小五時候的全班 20 多名,尤以英語科的成績跌幅最大。老師報告說,他開始與一些全級最頑皮的孩子為伍,經常和老師頂嘴。在家中,他也經常和父母頂嘴或者不理睬父母。筆者感到很納悶,為甚麼一個善解人意的孩子,會突然迷失了自己呢?

在治療的過程中,筆者發現W的內心世界:

1.他內心很寂寞和空洞:第一次單獨面見W,他就表示很願意來見我,並在筆者面前哭訴他的委屈和孤單。他表示,父母只關心他的成績,不關心他的情勢,也不關心他的興趣愛好,也沒有花時間陪伴他。

2.他很重視人際關係:在往後的治療過程中,他也逐漸開始向筆者分享他在學校生活的點滴,例如不同科目的老師們的態度、脾氣,和學生的互動關係,怎樣影響他在不同科目的成績。因此,不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裡,良好的人際關係,別人對於他的理解和接納會成為他學習的動力。

3.他很喜歡動腦筋,不怕困難和失敗,喜歡研究挑戰智力和耐性的遊戲、玩具和創意寫作。在遊戲室玩桌上遊戲的時候,筆者愈是故意贏他,他就愈有興趣明白我的招數。然而,背誦式的教學方式使他失去讀書的熱誠。

父母的關心 願意敞開心扉
要改變老師和學校的課程是很困難的。而且,如果要在小六時轉校,也有很多實際考慮因素。因此,筆者和他的父母一起幫助 W,使他在家中得到他在學校裡得不到的關注、接納、理解和腦激盪,成為其中一個治療介入的可能性和重點。

W 的父母不善於表達愛意和關心,但其實他們打從心底裡很關心 W。每一次的家長諮詢環節,父母都特意請假出席。當筆者引導他們回想伴隨 W 成長的點滴,他們很快就意識到和接納了 W 的心理需要,並承諾會花更多時間陪伴 W,嘗試了解和參與 W 的興趣愛好。過了一段時間後 ,他們便向筆者報告,指 W 在家中開心了很多,也開始願意向父母分享一些他在學校的情況。

發掘長處 重拾真我
另一方面,筆者在遊戲室裡,透過遊戲幫助 W 發掘他的長處, 明白自己希望成長和進步的意欲,從而建立他的自尊和自信,重拾真我,並為自己選擇一條當走的路。筆者相信,人的本性是希望自己能夠成長,向好的方面發展的。只要幫孩子認識自己的深層渴望,他自然會走向光明之路。當遊戲治療結束時,W 告訴我,他的整體開心指數提高了很多,因為他明白了自己的長處和一些重要的價值觀。他的媽媽也告訴我,老師說他在學校裡已經從新認識了一些成績、操行比較好的朋友,對老師的態度也改善了。讀書方面,雖然興趣依然不大,但也穩定下來了。

孩子成績出現倒退,背後的成因很多。作為父母,如果只着眼於成績分數,往往會錯過幫助孩子成長的契機,造成孩子的其他行為問題,影響親子、朋輩和師生關係。對於孩子而言,父母能夠站在他們的角度關心他們,投其所好,明白他們的難處和肯定他們的長處,是孩子成長的基本需要。

說到底,有一個知音,是人類的深層渴望。這個世界充滿著許多難以改變的現況,例如老師和課程。然而,深度的共鳴,總能夠令日子變得容易過一點,使我們的孩子心靈強壯些,不易迷失,減少行為偏差的可能性。至於成績,單是名次並不能定奪孩子將來成功與否。W 對於自己長處的肯定,不怕困難、樂於鑽研和進步的發現,可以成為他一生的座右銘,陪伴他度過未來人生的起起伏伏。

Categories
促進兒童健康、愉快及均衡的發展

芬蘭學生從「廚房教室」學習家庭經濟課

撰文:財商教育協會課程及培訓總監關顯彬先生

烹飪、家事、理財,你敢讓孩子上這樣的課嗎?學煮飯? 學做家事? 學經濟理財? 究竟這是甚麼課程? 原來這是芬蘭教育高小至初中開始「家庭經濟課」的三大主題了,當中讓我們深刻認識到芬蘭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堅持讓學生在體驗式場景中學習抽象的理論概念,讓學生真正從「做中學」。 這對香港的家長和學生有甚什麼重要的啟示 ?

其實這門課跟經濟學沒有直接關係,它本來是一門生活教育課,目的是讓孩子從中掌握做飯、做家事、家庭理財這三方面日常生活技能,學好這些技能,一方面讓自己學會獨立生活,另一方面能夠使環境永續化。

第一項技能先是「學煮飯」,分烹調和烘焙兩類。 學生不僅要學習食物烹飪、烘焙的知識和技能,如準備食材、讀懂食譜、識別食物的營養成分、使用烤箱做飯等;還要學習飲食文化,如食品安全、食物鏈、飲食文化與宗教等 ;以及如何正確地擺放餐具、餐巾紙和杯子等。 在實務操作中,逐漸學習食物知識和飲食文化。 沒想到,做這件小事,竟成了芬蘭人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想像的場地。

為了提供學生學習的真實環境,每所學校都設有「廚房教室」。 早上的第一、二節學生不是上學術理論課,卻先做菜。 課堂做的飯菜,就是做自己當天要吃的午餐,很有趣。

第二項生活技能則是「做家事」。 家庭經濟學課可不只是教會小孩做家務,更是透過家務讓學生養成永續的生活習慣。 在這門課的薰陶下,孩子養成了及時清理廚具的習慣,會自己用洗碗機洗刷一家人的餐具,還知道怎樣手洗餐具最節約用水;也具備了環保意識,懂得珍惜食物、垃圾 分類;同時,也能讀懂衣服上面的洗滌說明,更有效的使用洗衣機。

第三項生活技能則是「做家庭理財」。 那項技能可謂用意深遠:透過這些深度參與的家務活動,讓孩子全面了解家庭消費的結構,如何用有限的錢,規劃、分配、安排家庭生活,讓孩子從小具有消費意識和理財能力,從而培養 孩子財商智慧。

原來芬蘭家長每個月都會給孩子「生活費」,有的家庭是每週分發。 如果他們照顧好弟弟妹妹,或主動在家做清潔,還能賺錢。

例如一對父母有五個孩子。從孩子10歲以後,跟他們討論自己的工資,買食物需要多少錢,送弟弟妹妹去幼兒園需要多少錢,還能有多少錢用在興趣愛好上。 這樣孩子就能全面了解家庭消費的結構。

學校老師也會教導學生廣告如何影響自己購物,怎樣更好的利用網路做一個理性的消費者。 以免被廣告欺騙,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最後,學生作為家庭消費者,從國中開始認識一個家庭的收入、預算、支出,有利於引導學生正確運用金錢、有理財儲蓄的能力。 同時,如何用適當的錢購買既具有實用價值又有美感設計的物品才能讓生活可持續發展,真是一門相當實用的課程。

芬蘭學生能夠走「廚房教室」至家庭經濟課,讓他們親身體驗、去認識、去掌握烹飪、家務及家庭理財。 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充分獲得生活本能與自我管理能力,讓學生的生命能獲得全面發展。

這對香港的家長和學生有甚重要的啟示?

Categories
最新消息

2025/26新生入學申請

有關2025/26學年新生入學申請將於9月2日開始,詳情請細閱入學申請內的”報名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