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及全球職業發展師賴舜薇 孩子出生的時候,人們喜歡討論他的長相,將他與父母哪裡長得相似作為談資,議論他遺傳了父母哪些漂亮的外觀。 大一些,脾性出現的時候,也喜歡探究他的個性到底像了誰。 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相處,一般都比較容易,因為個性、喜好上的類近,心也容易走得近,如果孩子與自己性情相近,當家長的,似乎也容易些。 但上帝好像喜歡和我們開玩笑一樣,往往給我們「錯配」了孩子:活潑外向的媽媽收穫安靜內斂的女兒;脾氣暴躁的父親面對多愁善感的兒子;不懂玩樂的媽媽遇上享樂主義的兒子。
撰文: 家庭動力輔導心理學家莫黛琳 筆者是在一個社交情緒小組裡認識 W 的。當時,W 只有 11 歳。在小組裡,雖然 W 會「跟風」做出一些不守秩序的行為,但他卻是小組裡最能夠明白別人行為背後情緒的小男孩。而且,他也能夠在別人面對情緒困擾時,主動提出幫助。小組完結後,他的媽媽要求我單獨面見 W。自從升上小四以後,W 的成績大為倒退,從初小的全班名列前茅,跌到小五時候的全班 20 多名,尤以英語科的成績跌幅最大。老師報告說,他開始與一些全級最頑皮的孩子為伍,經常和老師頂嘴。在家中,他也經常和父母頂
撰文:財商教育協會課程及培訓總監關顯彬先生 烹飪、家事、理財,你敢讓孩子上這樣的課嗎?學煮飯? 學做家事? 學經濟理財? 究竟這是甚麼課程? 原來這是芬蘭教育高小至初中開始「家庭經濟課」的三大主題了,當中讓我們深刻認識到芬蘭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堅持讓學生在體驗式場景中學習抽象的理論概念,讓學生真正從「做中學」。 這對香港的家長和學生有甚什麼重要的啟示 ? 其實這門課跟經濟學沒有直接關係,它本來是一門生活教育課,目的是讓孩子從中掌握做飯、做家事、家庭理財這三方面日常生活技能,學好這些技能,一方面讓自
撰文:美國遊戲治療協會註冊遊戲治療師(督導)註冊社工陳子慧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安全感謹次於生存需要之後,是人類第二個基本需要。兒童如安全感不足便會出現很多行為問題。因沒有足夠支持放心去探索世界,亦沒有足夠信心相信有人可以提供安全的保護,於是便以不同問題行為發出誤導訊號以表達情緒需要。很多時家長以為孩子有行為問題便更加嚴厲地管理行為,但往往適得其反,令孩子的情緒需要更不被滿足。 多年的研究均發現安全感建基於與照顧者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調整情緒的能力較高,會自己解決問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