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 有些多家長會發現小朋友4至5歲時,經常玩玩具很不專心 ,譬如玩一樣玩具2分鐘都未夠,就去玩另一樣玩具,然後令到全屋玩具也拿了出來,但又不收拾。家長就會擔心小朋友現在都這樣不專心,那以後考試或讀書的時候怎麼辨呢? 原來當小朋友的腦部發展未成熟 ,所以他們的專注力會差一點。研究發現靜觀(Mindfulness )可以幫助小朋友提升專注力,特別是訓練他們的前額葉,助他們提升有關功能,令他們專心的情況可以有改善。有一些靜觀的小遊戲 給大家作為參考,譬如家長可以用一些AP

資料來源:兒童行為治療師葉偉麟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看到小朋友有一些負面的情緒,例如生氣、發脾氣或是很不開心的時候,我們也很想快點息事寧人「你不要這麼生氣吧!」,或會責備他,有時候甚至會喝罵他:「你立即給我閉嘴!」,或「一!二!三!」命令。亦有一些家長會說說道理:「我們做人不應該這樣的,應該冷靜一點」,但這些方法也不是太有效,為甚麼會這樣呢? 原來這跟我們的腦部結構有密切關係,如果我們認識了腦部結構,對我們管教孩子是很有幫助的。我們只要認識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稱為杏仁核 (Amygdala) 。杏仁

資料來源:教育專家胡善盈校監 家長都不時會關心子女:「在學校結識了甚麼朋友?」但當子女回答:「我沒有朋友」或答來答去都是那個朋友時,家長或會開始擔心子女是否有自閉傾向或社交障礙。 其實有些小朋友從小已經是這樣,可能偏向喜歡與物件玩,喜歡與玩具玩。就算到高年級,他可能沉醉於砌拼圖或做一些靜態活動,甚至自己做實驗很專注,但是未必喜歡與其他人玩。這些小朋是內斂,但不等同自閉。就等同成人一樣,有些成人可能不健談,但是可能很細心、善於觀察,他交朋友時未必會漁翁撒網,但是可能有數個知心知己,可以維持得很長久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 很多家長晚上睡覺的時候都很頭痛的,因為小朋友不是不肯睡覺,就是一定要家長陪伴他們睡覺,甚至到了深夜起來的時候一定要去找家長,如果不是就會哭鬧不願睡。面對小朋友一些睡覺的問題,我們有甚麼方法可以幫到小朋友學習睡得更加好或自行入睡呢? 首先家長要明白小朋友睡得不好或不肯入睡,是一個惡性循環,就是過分依賴家長安撫。這個惡性循環,即是要家長在身邊拍他、抱他、呵他,小朋友才會產生睡意。而家長陪伴他、安撫他的行為成為了一個先決條件,而沒了這個先決條件,小朋友到了深夜的時候就

撰文:教育專家張作芳校長 知道大家曾否聽過某電視劇集的主題曲 ⎯ 「擁抱愛」?本人很喜歡其中的數句歌詞,寥寥數字就帶出了「家」的特性:家是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如你的『後盾』,在你「困倦」時,家的大門總會為你打開。當中提到的「愛」,便是那份由你出生那一刻便已注定,血濃於水的親情。的而且確,有甚麼比親情來得更重要呢?當你失意的時候,家人會為你分憂,願意聆聽你的傾訴,陪伴你一同渡過難關;當你生病的時候,家人願意無條件地照顧你;在你學業或事業有成時,他們會打從心底裡高興,為你的成就感到驕



撰文: 家庭動力輔導心理學家莫黛琳 筆者是在一個社交情緒小組裡認識 W 的。當時,W 只有 11 歳。在小組裡,雖然 W 會「跟風」做出一些不守秩序的行為,但他卻是小組裡最能夠明白別人行為背後情緒的小男孩。而且,他也能夠在別人面對情緒困擾時,主動提出幫助。小組完結後,他的媽媽要求我單獨面見 W。自從升上小四以後,W 的成績大為倒退,從初小的全班名列前茅,跌到小五時候的全班 20 多名,尤以英語科的成績跌幅最大。老師報告說,他開始與一些全級最頑皮的孩子為伍,經常和老師頂嘴。在家中,他也經常和父母頂

撰文:財商教育協會課程及培訓總監關顯彬先生 烹飪、家事、理財,你敢讓孩子上這樣的課嗎?學煮飯? 學做家事? 學經濟理財? 究竟這是甚麼課程? 原來這是芬蘭教育高小至初中開始「家庭經濟課」的三大主題了,當中讓我們深刻認識到芬蘭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堅持讓學生在體驗式場景中學習抽象的理論概念,讓學生真正從「做中學」。 這對香港的家長和學生有甚什麼重要的啟示 ? 其實這門課跟經濟學沒有直接關係,它本來是一門生活教育課,目的是讓孩子從中掌握做飯、做家事、家庭理財這三方面日常生活技能,學好這些技能,一方面讓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