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促進學校合作與溝通

籌備報讀小一時的四大部署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其實升小一真的要比較緊張和多花一點時間準備。問我的話我會建議PN開始就應該要「先分析,後部署」。但如何先分析呢?

其實很多家長都不太清楚香港有幾多種類型的學校,例如原來我們有傳統的政府派位學校、直資學校、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究竟這幾種學校的分別是甚麼?他們的教學理念是甚麼?其實家長的經濟環境或他們期望的理想是入讀哪一類學校?

他們要先了解和分析,就會有一個目標。有了一個目標後,我們會進入下一步,真真正正地親自聽每一間學校的理念。為甚麼我們覺得PN開始就要準備呢?因為原來學校很多時候每年只會進行一次簡介會。這些簡介會很多時候會在同一時間舉行,如果我們在K2那年才去聽,但我們心儀有三間學校,都撞正在同一個星期六同一個時段舉行,家長就已經聽不到。

第二就是原來這些簡介會,會有很多人報名,但只有數百至一千個名額。而他們只是進行一天,那一天內原來有五千多人報名。當有五千多人報名時,可能你會抽不到,就沒有機會去聽,所以我們要準備前一至三年的時間,考慮學校的理念是否合適自己的小朋友。

如果我們已經在頭一兩年都聽得七七八八,聽過了自己心儀學校的簡介會。到了最後一年,我們就要找回自己最理想的一至三間再聽多次,因為近年香港的教學改變得很快,而且也很多。如果我們再聽多次,便有助肯定自己心儀的學校。

很多時候第一次去聽的可能是媽媽,第二次去聽的是爸爸,我們的家庭一定要一致,所以大家去聽理念是很重要的。如果大家都有機會理解到,就要進入第三個部署,家裡人坐下來商量究竟我們想小朋友未來擁有教育的方向是怎樣?
我們究竟想要很傳統的教學方法?還是想要很開心?現在有些學校叫Happy School,亦有很多家長以為Happy School,就等於可能未必有成效。

其實現在有兩大類的Happy School,有些Happy School只有開心,但到時候是追不到小一進度,有些Happy School開心之餘有成效,到時他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挑選自己心儀的學校。因為他入讀到心儀的學校還能追得上,所以家長要了解甚麼叫Happy School,他們的教學理念和成效如何。

當父母達成共識時,我們就要開始真真正正地,挑選一間最適合小朋友的學校。有很多時候父母會選擇最好的學校給小朋友,因為那間是最好的,但其實最好未必是最適合。我們身為父母其實要找一間最適合小朋友的學校,舉一個例子如果小朋友很好動,家長很多時候會覺得我是否要找一間比較傳統的,綁緊他,希望他坐定一點。如果他像「甩繩馬騮」是不行的。又或有些小朋友的英文不太好,我是否應該找一間英文小學給他讀呢?或是否應該找國際學校給他讀呢?

其實大家可以想想如果當那間學校由小一開始,他的學習能力根本未到達學校的主要要求,小朋友根本就不會想上學。如果一個小朋友不擅長英文,擅長中文,而他選了一間英文小學,小朋友根本聽不懂老師說甚麼,他對英文完全沒有興趣。即是我們叫那個小朋友根本不需要來上課,因為他不會學習到老師說的東西,英文一科可以拖垮整個學業及他整個學習興趣。

家長會問如何為之正確?我們用一個大塘小魚或小塘大魚來分析,如果我們讓一個小朋友讀一間學校,他在學習能力和成績方面都是在這間學校的中上等級。小朋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自信心會提升,他不會被比下去。但如果讀一間我們認為很好的學校或是名校,但小朋友的能力根本讀不了,可能會墊底,就會變成大塘的小魚。小朋友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都會很不開心,可能被人看輕。

所以我會建議家長首先如何選一間合適的學校,你要先理解學校的理念,看看學校小一後的程度,你的小朋友在這方面是否合適。在英文、中文、數學方面,是否有足夠能力掌握。如果你覺得都可以的,小朋友現在就正在做這樣事情,他完全應付得到這間就是合適你的學校。

Categories
促進兒童健康、愉快及均衡的發展

病咗唔食藥,等自己好返之後就有抗體?

資料來源:兒科專科醫生趙長成

小朋友生病時,部分家長會十分緊張,馬上帶小朋友看醫生或者餵藥。但亦有部分家長會覺得小朋友靜待一陣子就會自然痊癒。實際上,這說法某程度上是正確的,例如輕微的疾病如傷風、咳嗽那些,讓他靜待後會留下一些抗體,可以保護下次免受感染。但家長要注意並非所有疾病都適用。

如果一些菌是強勁的,靜待自然痊癒就會出事了,譬如肺炎鏈球菌或腦膜炎雙球菌,一旦感染後24小時內,10人中就有1位死亡。就算不至於死亡,也有1至2位可能也會終生殘廢,或併發後遺症。所以是否靜待自己痊癒,就要視乎那個病是輕微抑或嚴重。

第二,就一些病而言,就算醫生能斷症,藥物的效果都未必那麼快發揮。如剛才提及的肺炎鏈球菌,有時也有抗藥性,所以都是母親說的那句「病向淺中醫」,醫生就不一定給予藥物,最重要看就是你有否出現併發症,有否一些潛危機。

反而吃藥就是徵狀治療,這裡未必是最重要的,是否靜待自己痊癒,就是看你是否幸運。如果只是輕微的疾病,你靜待自己痊癒是沒問題的,但如果是嚴重的疾病,就可能會帶來遺憾。所以在醫生立場,則永遠認為謹慎一點較好,即是生命永遠不要用來作賭博。

Categories
促進家長身心健康

做一個多表情、姿勢的父母!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林何佩儀

孩子在 6 個多月大的時候牙牙學語,不停地發出聲音和單字,還喜歡玩有聲音的玩具。但他們在未學會說話前,其實已懂得用啼哭、聲音、面部表情、手勢或身體語言來與身邊的人溝通。事實上,幼兒是先學習以表情和手勢與人溝通,接著學習口語溝通,最後便學習以文字溝通。因此,準確認知他人的表情,有助於判斷他人的情緒和態度,從而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情緒及社交能力的發展。而父母的面部表情、動作和姿勢,往往都是最吸引孩子的。

孩子會對父母的表情和情緒,作出觀察和反應。例如溫柔的表情可使他們放心與你溝通、微笑能加強孩子表達的信心、當父母點頭示意則表示接納。透過這些發展,使幼兒逐漸了解、學會和關心人的情感。而表達情緒的身體部位各有不同,可以把表情分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語言表情三種。

要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家長有幾方面需要注意:
1. 當孩子還未能清楚看到父母的表情,建議可多用行動替代說話來回應,例如抱緊他、親親他、撥動他的頭髮,或者輕輕撫摸他的臉蛋,這些都是說話以外的另一種是語言溝通的重要方式。

2. 父母若能落實在生活中,扮演一個有童心和多表情的父母,這樣孩子就能從父母的面部表情上,學會豐富的情感和表達技巧,將來必定一生受用不盡。

3. 不少親子相處型態是「不互動」- 雖然在一起,但沒有眼神接觸、對話、交換訊息或動作,更沒有分享情緒,因為大家都在看電視、電腦和手機,或各做各的事情。眼神接觸可訓練專注力,所以常用關心的眼神注視對方,聆聽對方分享,是良好的溝通條件之一。

4. 營造清靜簡單的環境,有助孩子集中精神,當他們清楚看到你的表情,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全面溝通。所以,當溝通時適宜關掉發聲的物品,包括電視機、平板電腦,或拿走他心愛的玩具。

父母在孩子成長的路途上,願意給予無條件的愛和充足的溝通空間,讓孩子覺得被接受時,他們方能破繭而出。孩子都喜歡父母欣賞自己,所以鼓勵的效果往往比較大,無論眼神還是說話,都可以多用。

Categories
促進兒童健康、愉快及均衡的發展

別把書看成靈丹妙藥

親子閱讀資深工作者:菜姨姨

家長是否在共讀上有很多問題呢?其中有一個問題是我經常和家長分享的,不少家長遇到小朋友出現問題時,例如瀨尿或怕黑,都會問我「有書可以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嗎?」在共讀的關係裡,我們很有目的地拿一本書感染孩子,令到他不會恐懼、不會瀨尿或成績好,其實那個目標會令小朋友更有壓力的。

大家試想一下如果小朋友真的經常感到恐懼,他很怕自己接受一些新的環境,其實書本裡的故事是幫助他鬆弛, 告訴他自己其實這個世界不是只有你恐懼,有很多朋友和你一樣都有恐懼感。但是我們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應追求哪一本書可以幫助小朋友,而是要解決小朋友心理或生理的問題。

如果小朋友有很多他內心各方面的恐懼,或者他有很多關於心理上的問題。我們先處理心理上的問題,例如我有一個讀書會的媽媽朋友告訴我她的小朋友試過晚上會瀨尿,那我們就去想他瀨尿的原因。是不是他忘記了去洗手間呢?或者他夜晚喝太多水呢?如果持續發生,我就覺得應該去看醫生 ,而不是用一本書來解決。

我們要回去親子共讀的過程,在親子共讀裡,我們需要的是父母誠懇地和小朋友講故事,然後等他們放輕鬆,將內心的說話透過故事情節告訴我們:「我和故事中的人物都差不多,我都會害怕的,不過我都是在想要怎樣解決。」而不是將一本書成為了靈丹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