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促進兒童健康、愉快及均衡的發展

怕生:陌生者焦慮

撰文: 香港註冊心理學家程衛強

談到情感(Attachment)建立,我們不難發現,孩子早在嬰兒期(約初生至兩歲),已經會出現焦慮感(Anxiety),當中包括有陌生者焦慮(Stranger Anxiety)及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這兩種焦慮,多半會在孩子六個月至一歲期間開始出現。這次我們將集中談談陌生者焦慮。

簡單的說,陌生者焦慮即父母常說的怕生,而衍生出的行為就是我們常說的「認人」了。「怕生」的情度有深有淺,淺的可能只是顯出不願意讓陌生人抱、避開陌生人的視線等等,嚴重的可能連陌生人看一眼,也會感到非常不安,甚至嚎哭一頓。

首先,我得說明,在一般情況下,怕生應被視為一個正面的發展訊號,這代表著孩子有能力分辨出照顧者與其他人。父母們不應過分憂慮。

其次,嬰兒對陌生者的反應,往往會因為外間環境不同而改變,包括當時的客觀環境、陌生者對嬰兒的行動、嬰兒與親密照顧者的距離、親密照顧者對陌生者的反應等等(Keltenbach, Weinraub, & Fullard, 1980)。例如,親密照顧者以正面的說話及語氣與陌生者交往,孩子的反應也會較正面(Feinman & Lewis, 1983)。

所以,父母們如果想孩子在面對陌生人的時候,減少不安的行為出現,可以先從自己的行為方面著手,在面對他人時,增加笑容、提升主動性、改善語氣及身體語言,別忘記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呢!當然,父母也不需要急於在一時三刻改變嬰幼兒的行為,當他們能夠發展出自我約制(Self Control)的能力時,他們在處理焦慮方面的表現,可能會有大大的進步!

怕生這個情緒,其實一生都會跟著我們的,你能夠揮灑自如地在陌生人面前演說嗎?在面試時,你會感到焦慮嗎?所以,一點點的焦慮,是正常的,最重要是,我們如何可以提升焦慮時的表現?

Categories
認識兒童發展

讓座的再思

羅乃萱:讓座的再思

 一直知道,讓座是一種美德。

但活到這把年紀,看見進入地鐵車廂的人,大都是看著手機。如果我有幸坐到一個位置,會讓座嗎?坦白說,見到比自己年輕的,我會繼續安心坐下去。但若見到長輩,帶口罩滿頭白髮,步履不穩的,當然要立刻讓座。

不過要讓座的大前提是,我們的眼睛不能看著手機。否則,就白白錯過了這些眼前的「機會」。是嗎?

至於「被讓座」,則是直到目前為止,從沒有過的經歷。大概因為我染了頭髮,又走動自如,雖然年近長者,表面看起來還是歸類為「不用讓座」那群。

友人問我,如果真有人站起來「讓座」,會坐下來嗎?坦白說,不會。除非雙手拿著東西,人又累得要命,否則還是覺得「能站就站」。這大抵是一個中年女人的尊嚴與堅持。

孩子,這就是你的老媽我對讓座的思考。因為我所處的,正是這樣一個「讓與不讓」或「坐與不坐」的尷尬空間。

直至妳懷孕了,打電話問候你每天坐地鐵上班情況如何?你總是說:「沒人讓座」(特別是九龍線)。那些西裝男總是自顧低頭看著手機,目中無人,就算你的肚子愈來愈大,身邊讓座的仍是少得可憐,甚至一個也沒有。

面對著這樣一個冷漠得只見手機不見鄰舍的城市,心中已不好受。所以只能每天為你的出入禱告,希望有人大發善心,讓你「好坐」一會。其次,也讓我深思親子教育課題中,該如何鼓勵家長教導孩子「讓座」美德(因現在的家長多是為年輕力壯的孩子「霸位」居多)。

孩子,這樣深刻的教訓,大抵也讓你明白,他日若見到懷孕的婦女時,該怎麼做吧! 

何凝:讓座這美德

小時侯就知道,要讓座給有需要的人,加上從2009年開始香港的不同交通工具上出現了「關愛座」,我以為這有一直流傳下來。在我剛發現懷孕時,也有向身邊正要臨盆的朋友說:「在地鐵上,應該會有人讓座給你吧?」她的回應卻讓我感到意外:「怎會? 我從懷孕至今,天天都搭地鐵上班下班,有人讓座的次數一隻手都數完了。」除了她以外,身邊有不少朋友跟我分享她們的經歷,告訴我不要奢望有人會讓座。

怎麼會?讓座不是從小就有學嗎?起初,我還不太相信。可是過去這幾個月,隨著肚子日漸長大,本以為會愈來愈多機會有人讓座的,沒想到,座位還是要自己爭取的。每次走進車廂,看到的都是一排排的「低頭族」,不是在看手機就是倒頭大睡。偶爾會有人抬頭看一下到達了哪個站,即使看到有需要的人,都會第一時間把頭轉回手機上,假裝看不見。

朋友總問說:「你有走到關愛座嗎?那些人應該比較會讓座?」以我的經驗,畢竟大部份坐在關愛座的人,都認為自己有需要才會坐下,他們不會想到要讓座。坐在其他位置上的乘客,總覺得已經有關愛座可以照顧有需要的人了,也不會想到讓座。

有些朋友建議說:「那你應該穿些更貼身的衣服,摸著肚子,讓別人可以看得見啊!」這我也試過,可是別人只會用疑惑的眼神看著我,再低頭看手機。

漸漸的,我發現一般讓座的人,大都是孩子的媽,因她們也經歷過懷孕的階段。若當天走進車廂,坐滿了上班族的男士,有人讓座的機會就會銳減。

若要改變整個城市的風氣,只能以身教把這美德教導孩子,讓愛和溫暖能在下一代重新出現。

Categories
認識兒童發展

臭脾氣怎麼辦?

首先,我們得明白到,孩子能夠表達憤怒的情緒,對孩子發展自主性極為重要。在孩子踏入幼兒期時(約兩至三歲),當中的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正正就是「自主性發展」及「羞恥及懷疑」(Autonomy vs. Shame & Doubt)。我們應該處理的,是孩子因情緒而作出的行為,而非禁止甚至否定孩子的情緒。

另外,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孩子有,父母也有。當孩子嘗試表達其憤怒的情緒時,他們會以父母為一個模仿的對像,當父母對孩子憤怒,或父母之間爭吵等,孩子會以此等行為作為發達及控制情緒的重要參考(Bandura, 1977)。父母之間的爭吵、惡意嘲諷、甚至暴力,都會提升孩子對憤怒的敏感性,並干擾了孩子的正常發展(Cummings, Pellegrini, Notarius, & Cummings, 1989)。因此,想孩子有好脾氣,父母得先留意自己的相處之道。

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協助幼兒更有效掌控及減少憤怒的強度呢?Berkowitz及Thompson有以下建議(Berkowitz, 1973; Thompson, 1990):

1. 忽略有冒犯性的行為:若有關行為目的是希望得到某樣特定物件(如玩具),父母不應因為孩子的行為而給予滿足,也不需要因其行為而給予責罰,只需要不作回應便可以了;
2. 情緒角的使用:在家中設一安靜、沒有任何刺激或吸引的地方,作為讓孩子安靜的區域,當孩子爆發情緒,或作出不恰當行為後,可以安排孩子在情緒角安靜一下,這未必等如責備,而是讓孩子的情緒可以舒緩,情況就如便急需要上廁所一樣,這只是一個正常的需要。如果運用恰當,當孩子日後有情緒時,可能自然的就會跑到情緒角去舒緩一下呢!
3. 喚醒與憤怒不相容的情緒,特別如對受害者的同情心;
4. 減少接觸可能會觸動孩子憤怒的情況或事物:當孩子未完全建立一個自我控制的能力前,減少孩子憤怒的機會,也即等同減少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
5. 解釋其行為的後果;
6. 審視引起憤怒情緒的起因。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pp. 197)

上述的方案,針對不同的情況,如孩子因憤怒而對他人作出暴力行為,父母可以專注於解釋後果及喚起其對受害者的同情心;如因想得到某物件而發脾氣,父母可以忽略他的負面行為等等。其次,上述的方案可以組合使用,例如當孩子在情緒角平復了,父母可以再向他解釋後果。最後,當然要視乎孩子的能力而選擇處理方案,舉例說,孩子還未會說話,你卻向他十分鐘連環解釋後果,似乎只會增加雙方之間的衝突。

當父母決定了每一個情況的應對策略後,最重要的,就是一致性。簡單的說,一致性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其一,同樣的行為都會使用同樣的結果,不會這次就使用忽略策略,下次卻使用責罵,這會令孩子混淆;其次,就是每一名照顧者都會使用同樣的方案,從而加強向孩子表明「這行為是不恰當的」這個訊息。